1、 攻擊行為常起源於幼兒空間或是器材等資源的爭奪,打鬧遊戲則不涉及這類的爭奪。
2、 攻擊行為發生時,參與者充滿敵視憤恨,打鬧遊戲者則充滿笑聲。
3、 攻擊行為,少有兩名以上幼兒參與,打鬧遊戲者一次就有許多人參與。
4、 攻擊行為者會使力到極限,以打倒對方才罷休。打鬧遊戲者通常不會使力到極限,會適度的控制自己,以免讓對方受傷。
5、 攻擊行為幼兒不會互換角色,打鬧遊戲中幼兒會輪流互換角色。
6、 攻擊行為很容易引來許多幼兒旁觀,打鬧遊戲很少有旁觀者,若有旁觀者也會很想加入戰局。
7、 打鬧遊戲中,較強壯或是年紀較大的幼兒會自願屈居下風,讓弱小或較小的幼兒壓在他們身上或是故意放慢速度,這些是攻擊行為不會有的情形。
經過了以上的澄清,老師可以稍稍對「打鬧遊戲」放下心防吧!當然在打鬧遊戲中也有可能發生意外而產生安全的疑慮,但是當我看到幼兒跑動身體盡情在釋放能量所帶來的快樂滿足時,我真的不忍心去干擾、制止幼兒的笑聲,我選擇了用謹慎敏銳的態度來觀察幼兒的動線並掌控幼兒的安全,以避免幼兒因意外而受傷。「打鬧遊戲」是讓老師不反對但又不期待的遊戲活動,如何營造在安全無虞的空間設施與掌控幼兒的遊戲動線下讓幼兒獲得「打鬧遊戲」所帶來的身心舒暢,就成了老師的挑戰,畢竟「打鬧遊戲」是無法禁止的!
<<以上節錄自幼教資訊205期教學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