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團法人宏觀文教基金會

親子園地

影響一生的親子關係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以正

雖然每一個親子的配對都是獨特的,然而根據一些內在特質,可將親子關係分為三類。孩子們是因為遺傳而天生註定為某一類型的嗎?


  當心理學家們面對著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特別是捉摸不定的愛情與家庭關係時,雖然研究題材五花八門,而各式各樣的理論也不一而足,但是真正共同關心的主題卻是相當一致的。例如何以有些關係是非常圓滿而有些卻非常困難?何以有些關係可以順利的持續而有些卻總是充滿緊張甚至破裂?對於這些問題,完整的答案雖然仍遙不可期,但是許多的證據和理論卻也再三的指出「幼年經驗」對於一生發展的重要性,而其中又以親子關係的影響最為突顯。

  雖然每一個親子的配對都是獨特的,然而根據一些內在的特質,我們卻也可以將這些親子關係大略分為三類:安全、衝突與逃避。舉例而言,倘若我們觀察母親與其一歲小孩在陌生情境中分離幾分鐘而後重聚時小孩的反應,這三類關係下的小孩將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行為。逃避型的小孩似乎並不太在意母親的離開,而在母親回來時也往往視若無睹;相反的,安全型的小孩在母親離開時則會哭鬧,而在母親返回時也會趨前尋求安慰,但他們同時也會很快的因母親的安慰而安靜下來,重新在母親的四週探索陌生的事物;衝突型的小孩,他們雖然也會因母親離開而哭鬧,也會向母親尋求安慰,但是相對於安全型的小孩,他們會很「黏」母親,較不容易被安撫。追蹤研究發現,安全型的小孩在隨後的學校生活適應,成長後的愛情關係中都較能維持親密、信任、及健康的人際關係,甚至在他們自己成為父母親,也較會培養出安全型的下一代。


孩子們是因為遺傳而天生註定為某一類型嗎?不是的!研究者發現孩子們的母親(若無主要的照顧者),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安全型的小孩擁有一個能敏感到他們的需要而且會針對他們的需要適切地給予反應的母親,衝突型的母親則經常不分青紅皂白的拒絕孩子們的需要,甚至否定孩子們的需要;此外不一致的行為則是衝突型母親的特色,他們或愛,或拒絕,又或矛盾,決定他們對孩子的反應方式的主因,其實是他們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孩子真實的需要。孩子們就是在這種種的關係下,逐漸的形成「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將如何對待我」的自我概念。長期下來,這些自我概念逐漸的定型,自然會隨著帶入其他的人際關係中,最後甚至表現在與下一代的相處上了。


  當然,沒有一個父親或母親能夠沒有一點個人的情緒,永遠地、完美的扮演著安全感的提供者。也沒有一個愛情或婚姻關係是絕對的安全、衝突、或逃避。或許每一個親子關係,或是其他的親密關係都或多或少的混雜著以上的三種型態。因此,以上的討論並非是絕對的判準讓您歸類自己。相反的,我主要是希望提供一個參考的架構,作為大家檢視自己人際關係型態的工具,並作為自我調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