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處方籤
孩子厭食,急壞父母
萬芳醫院小兒科主任/何文佑
每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生長發育過程中,飲食與營養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父母把孩子帶到小兒科門診,除了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之外,最普遍的就是厭食了。孩子的厭食,大致上有兩種:第一種是疾病造成的,另一種則是自然現象。所有生物,包括人類的生理,都有規律。在吃的方面,有些時候吃得多,有些時候吃得很少。嬰幼兒到了六個月,就可能開始厭奶,而一歲至兩歲,是屬於厭食期,在厭食期,孩子似乎沒有強烈的饑餓感覺。他們很活潑好動,生理狀況保持得相當好,除了稍為消瘦之外,體重大都不會顯著減輕。至於食物,他們可能某一天喜愛一種食物,換另外一天,又不吃了。也有一些孩子,只喜歡用奶瓶吃,不肯用碗或杯子。假如家中長輩對孩子的吃,顯得特別關心的話,孩子往往會覺得很有趣而採取相反和違拗的態度,主要是爭取別人的注意力。
病理性厭食,與心理性厭食有許多的不同。若是生了病,孩子所表現的,往往不是偏食而是什麼都不喜歡吃。他可能出現情緒暴躁,也可能是無精打采。體重不但不增加,更可能減輕。
一般而言,生理性厭食與病理性厭食,鑑別不會太難。
◎嬰幼兒時期
許多嬰幼兒厭奶是五至六個月開始。然後到了十個月左右可能是另外一波的厭食。一歲以後,許多幼兒開始走路,好奇心特別的強,而且喜歡研究新的東西,不停地探索,對於吃也就興趣缺缺了。
另外一些幼兒,從新生兒期開始就不愛吃,吸吮力很弱,吃奶沒有幾分鐘,就進入夢鄉。嬰幼厭食的標準型式可有下列幾種:
一、很少顯現饑餓,對吃興趣不高。
二、不怎麼用哭鬧方式要求吃東西。
三、可能接受新食物,但很快就失去興趣。
四、對睡覺比對吃的興趣還高。
五、在睡前和黑暗的環境中吃得較好。
◎幼兒時期
幼兒期大約一歲至五歲,生長比較緩慢。一個嬰兒在第一年,可長到出生體重的三倍,而且是持續而穩定的體重增加。可是一至五歲四年當中,每年大約只增加二公斤多些。體重的增加,已不似第一年那麼穩定。許多時候整整一個月,只增加一點點,甚至完全不增加。
一歲五歲,幼兒的心理發展很快,對周遭環境熟識之後,開始喜歡獨立獨行,非常地堅持自己的行為。他們可能不感到饑餓,即使餓了,也不一定愛吃,而且學會了觀察大人們對自己不願意吃的反應。若是大人們顯出焦慮和擔心,他們幾乎都會拿出不吃這種手段,爭取關愛,尤其是遭到不平等待遇的時候,更是如此。
◎構成厭食的因素
孩子的厭食,除了孩子本身的年齡和生理因素之外,父母對食物的態度,也十分重要。許多的母親,都會堅持孩子一定要吃某種對身體有益的食物,也有一些母親,不願意為孩子烹調而使用已包裝好的免煮食物。此外過度地強調牛奶的營養,也是母親們的通病。
造成孩子厭食的重要因素還包括了飲食訓練的錯誤,過早給予固體食物,幼兒已能使用牙齒時,沒有及時引進適當的食物,過度擔心,強行餵食和對孩子飲食規定太嚴格等等,均可構成厭食。
歸納幼兒厭食的因素,仍然是心理最重要。孩子的不愉快、父母的焦慮若是很深、很厚,孩子的厭食,也就更持久了。
◎預防方法
孩子厭食的預防,醫護人員都負有很重要的責任。醫護人員必須從孩子出生後第一年內,充分瞭解父母與家中長輩對孩子飲食的態度。若是有任何偏差,就要加以矯正。飲食的環境和時間表,不可太鬆,也不可要求太嚴格。過度注意飲食的量,更應避免。讓孩子對喜歡與厭惡的食物,有充分的選擇。若是因為烹調的不對,使孩子發生抗拒的理,烹調方式就應立刻調整。父母因孩子吃得少而強行給予維他命劑,也是錯誤的做法。維他命若不是缺乏,給孩子吃了,沒有任何好處,若吃得過多,是有害處的,尤其是維他命D。
適當的飲食訓練,適時加入固體食物,讓孩子使用自己喜歡的餐具。飲食環境柔和而沒有太多吸引注意力的東西,加上母親親手烹調等,都可防止或減少孩子的厭食。
◎治療
孩子發生厭食問題,我們首先要排除一些可能導致厭食的疾病。同時觀察孩子的身高,體重與活動情況。若是心理性厭食,治療包括孩子與孩子的家屬。
一、讓家屬充分瞭解孩子厭食的種種因素。
二、解釋一至五歲本來就是生長較為緩慢的階段。
三、必須忘記孩子攝取熱量,維生素與礦物質各方面的計算。
四、讓孩子有選擇吃的自由,鼓勵吃蔬菜、水果與使用牙齒。
五、避免在孩子面前談吃。在飲食間,不應有過多的誤樂。
六、與家人同時進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七、避免使用藥物增加胃口。
我們必須知道,所有生物都有一定的規律,吃東西也是一樣。人類在一定的年齡,必然有一定的飲食與需求。幼兒時期吃得較少,看起來比較廋,也許是一種自然現象,也很可能是一種生物預防疾病的本能。中年人許多種疾病,例如血壓高、心臟病、膽固醇高,肥胖與糖尿病如此普遍,是不是小時候吃得多有關呢?我們必須深思。孩子厭食,我們為何不把它看成是自然界的安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