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團法人宏觀文教基金會
幼兒教育相關文章 / 保健篇

 

小兒骨骼系統常見之問題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骨科/劉士嘉醫師
  6月199期內容  

  小兒骨科是分科比較晚的一個科別,有很多人都還分不清,到底小兒骨科是屬於小兒科或是骨科。在還沒有進入主題之前,先跟讀者提醒一下,本科乃骨科下的一個分科,因此小兒骨科醫師基本上也是外科醫師,有關小兒內科疾病的診治並不是我們的專長

  大多數小兒骨科常見的問題,其實都只是一些非疾病(non-disease),是由於父母的誤解或民眾的訛傳,
 

才使問題複雜化。不過也有少數病例是因為疾病所造成,需要確實的鑑別。此外一些真正的疾病,例如馬蹄內翻足、髖關節脫臼、骨骼感染,必須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才會有好的結果

外八字腳/內八字腳

1.外八字腳:有些小孩在開始學站立的時候會有外八字的現象。兩腳的腳尖向外,好像是已故名默劇演員卓別林的站姿。這是由於幼兒臀部外旋肌攣縮的緣故。這種現象在小孩會走路的時候自然就消失,不必治療。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外八字的現象不一定兩側對稱發生,因此有時會一腳外八字,一腳正常或甚至一腳內八字的情形。
 2.內八字腳:等開始學走路的時候,有更多的小孩會有內八字的現象,這是除了骨折之外,小孩被帶到小兒骨科門診最常見的原因。從股骨、脛骨下至足部本身,都可能是造成內八字的原因,但若在學走路時才出現此現象,則以股骨內旋與脛骨內旋最為常見。穿矯正鞋其實並無療效,絕大多數小孩在長大過程中,內八字都會自然的矯正。小孩若有跪坐或臀部壓著足部的坐姿,則需從小糾正,養成盤坐的習慣,以免阻礙骨骼生長時,自我外旋矯正的機制。

容易跌倒
從步態學的觀察即可瞭解為何幼兒走路容易跌倒。小孩的步態約三歲才發育成熟,三歲前小孩走路時兩腳比較張開,髖關節與膝關節仍呈曲屈狀,沒有完全伸直。走路無法保持直線,頭重腳輕,身體的重心高,神經的髓鞘形成仍未完全。
因此三歲前容易跌倒,除非有其他原因,否則是正常現象

軟性扁平足(Flexible Flatfoot)
所謂軟性扁平足是指站立時足底沒有拱形的足弓,但只要一踮腳尖,足弓即正常出現其實扁平足,只是幼兒全身韌帶鬆軟的一項表徵,根本不算異常。我國的役男不以扁平足作為免役的理由,就可以看出足弓過低並不影響活動。雖然有文獻提出使用「足弓墊」治療扁平足,但較嚴謹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是:扁平足不會因為使用矯正器得到改善其實多數人的足弓本來就會隨著年齡改善,就算長大仍然是扁平足,也沒有太大的關係。日常活動都可以與一般非扁平足的人一樣

  軟性扁平足並無不妥,但若是:
(1)僵硬性扁平足(踮腳尖仍無足弓出現)。
(2)會疼痛的扁平足。
(3)足弓嚴重過低致足跟過度外翻。
(4)足弓過高。


新生兒常見的三種足部異常
1.仰趾外翻足(Pes Calcaneovalgus)
這種足部畸形的外觀是:
足尖朝上朝外,腳背緊貼住脛骨的外側,足跟外翻絕大多數的小孩都會自然而好,但是出生時由於畸形看似非常醜陋,時常令父母非常的焦慮,甚至不曾親眼見過此種畸形足的醫師,也沒有信心敢向父母說這種腳會自然而癒。

2.前足內翻(Metatarsus adductus)
這種畸形除了前足部分有內翻的角度以外,整個足部大致都正常,但嚴重的前足內翻有時容易與馬蹄內翻足混淆。
前足內翻輕者可以不必治療,會自然痊癒,嚴重者需用石膏矯正,而且是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3.馬蹄內翻足(Talipes equinovarus)
又名杵狀足(Clubfoot),我們
也常稱之為螃蟹足這是新生兒三種常見足部異常中最嚴重的一種。它至少包含三種畸形:
  (1)前足內翻。
(2)踝關節馬蹄畸形。
(3)足跟內翻。

杵狀足發生的原因不明,
最好在出生數日內就開始用石膏治療,每週更換石膏,經數週石膏治療,慢慢將畸形矯正。嚴重的杵狀足需開刀治療,有些較輕微杵狀足,看似不太嚴重,有時會被婦產科醫師或是小兒科醫師忽視,或以為只是前足內翻會自然好,因此沒有即時轉給小兒骨科治療,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此外,有些杵狀足的小孩會合併發生髖關節脫臼,或其他方面的異常,在臨床檢查時必須特別注意。

O形腿或X形腿(Bowlegs/Knock-knees)
所謂O形腿或X形腿其正式名稱應該叫膝內翻(Genu varum)或膝外翻(Genu valgum)。大部分的小孩在開始學走路的時候,亦即一歲前,會有O形腿的現象,但在一歲半及三歲間,慢慢的又發展成X形腿,有的角度會很嚴重,
但到六、七歲的時候都會改善到正常的角度(膝外翻約五~六度),小孩為何會有這樣的生長曲線,目前仍不清楚。O形腿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大多數仍然是因為有點脛骨內旋,加上膝關節沒有完全伸直,因此在外觀上,似乎很O形,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彎。
O形腿及X形腿不必治療,下肢都會自然長直,穿矯正器並沒有好處。醫師必須能分辨這是生理性的角度,或是因為骨骼疾病所引起。雖然明知道絕大多數都是生長期間的生理角度,但若角度相當大,例如內翻或外翻超過20度,或是兩側彎曲的角度不一樣,在初診時,的確會讓醫師相當不安,一時也很難定論是否絕對不是由骨骼疾病所造成。

發育性髖關節脫臼(DDH)
發育性髖關節脫臼過去叫做先天性髖關節脫臼(CDH: 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所謂DDH,可以指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也可以是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發育性髖關節脫臼),甚至Congenital hip dysplasia(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Congenital hip subluxation(先天性髖關節半脫位),也都在DDH含意當中。
新生兒若有髖關節脫臼當然要及早發現,否則很快會錯過治療的時機,但是目前並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方法,可以保證把每一個脫臼在出生時都找出來。後來有文獻指出,新生兒的髖關節,有些出生時原本正常後來才發生脫臼。因此為了減少診斷的困擾及醫療糾紛,目前的大都用DDH取代CDH。新生兒髖關節脫臼(包含半脫位)只要穿吊帶,95%可以得到成功的結果。如果到六個月以上才發現,則可能需要石膏固定,甚至開刀。

結語

  由上面的討論可以了解,小兒骨科常見的疾病中,其實只有DDH與螃蟹腳才是真疾病,要儘早治療以免延誤了治療的時機。前足內翻不太確定,其餘的都是非疾病,請各位家長不要太緊張,尤其是經過醫師解釋以後,一定要真的接受建議,不要再執意的要尋求治療,一切非疾病的治療,都是商業行為,不是醫療行為。最後且以一段幽默的話來結束,我們常在想,既然是媽媽或是阿嬤在不安心,那「有病的」其實是這些家長,所以應該是「有病的」人接受治療,矯正器應該是買給那些不安心的媽媽或阿嬤用才對,小孩子何辜,他(她)們又沒病,卻被家長當成有病一樣在折磨;更盼望每位關心小孩子的成人以正確的觀念及心態來看待這些問題,並幫助我們的下一代。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