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團法人宏觀文教基金會
幼兒教育相關文章 / 醫療篇

 

孩子生病時   台中市牛頓幼稚園/陳淑卿

   
 
   

  俗話說:「生兒易,養兒難。」因為孩子在小的時候,抵抗力比較弱,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得病。而且,年幼的孩子生病時,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對於年輕的媽媽而言,簡直不知如何是好?縱使是些經驗老道的媽媽也不一定能夠處理得很好,尤其是一些醫學常識不足的人,自恃經驗多,往往在孩子患了急症也不在乎,結果是延醫誤診,甚至導致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平時父母應該多充實醫學常識,遇有不懂的地方,多向醫護人員請教,相信在養育孩子時會覺得更得心應手。

一般孩子感到不舒服時,不是哭鬧不休就是無精打釆,失去平常的活潑,當然也有少部分的孩子雖然發高燒卻精神很好的在玩。當孩子生病時,媽媽最好要先鎮靜下來,判斷一下是那裡不舒服再決定如何處理,驚惶失措與蠻不在乎的態度,對孩子都是不利的。現在負責診療孩子疾患的大都是小兒科,而小兒科的醫療範圍包括那些呢?小兒科醫學是指研究小兒自受胎起至青春期(18歲)有關生長與發育的一門臨床醫學,主要目的也是要幫助小孩子在各種不同的發育期間,充分發展其生理、心理、情緒與社會各方面的潛力,並為多采多姿的成人期預做準備。另外,近年來,小兒科醫師也參與家庭計劃、預防醫學、社會醫學與醫藥顧問、轉介病患等種種諮詢。也就是說兒科醫師對有關孩子們的健康負有指導責任。當然,這樣的指導要先建立於良好的信賴關係,因為假如不信任醫師時,患者在醫師那兒領取的藥物會因為不夠信任而擔心副作用,然後不服用或擅自減量服用,這樣對於疾病的治療就不容易有效。其實,心中有存疑時儘可以向醫師請教清楚。

 

孩子生病時,父母的態度

 ◎常常生病的孩子

一、出生後大約六個月來自母體的免疫力會消失

  常常會聽到媽媽們說:「我家的孩子常常生病?」「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常常生病呢?」等等。詳細問過情形之後,都是說常常感冒,而不是肺炎、膀胱炎、骨折等疾病。像這樣因為感冒而引起發燒的情形大都發生在二、三歲至五、六歲的期間最常見,理由是因為嬰兒出生六個月之後,從母體得到的免疫力已經消失。然隨著生活圈子擴大,開始感染各種不同的病毒,從中獲得免疫力。大人之所以不容易得到感冒的原因,也就是因為小時候曾經感染過各種不同的病毒所致。

二、感冒是幼兒們的主要工作

  一般感冒的病毒是經由人的接觸而感染。剛出生的嬰兒因為接觸對象少,特別是感冒的人,所以得到感冒的機會比較少。可是,等到上了托兒所、幼稚園以後,生活範圍擴大,接觸對象增多,感染病菌的機會就增多了。這段年齡從某種意義的層面上來說,感冒是幼兒的主要工作。為了製造體內的免疫力,幼兒們的扁桃腺、淋巴腺被分派了重要的職責,並且比大人的扁桃線、淋巴腺更加努力的在體內工作,逐漸地增加身體的抵抗力,等到上了國小、國中之後,就很少出現發燒的現象了。

三、拒絕感冒不如鍛鍊孩子健康的身體

  剛出生的嬰兒體內不太有抵抗力,所以儘量避免帶到人多的公共場所,例如出外旅行或百貨公司等地方。但是到一、二歲以後很自然地嬰幼兒的活動範圍擴大,感染病菌的機會增多。因為無法完全避免,所以為了孩子將來的健康打算,不要將孩子禁閉出門,只要在感冒時多做休息,多花點心思照料,讓其無事康復,至於感冒次數多寡並不是很大的問題。但是,假如發現未滿週歲的嬰兒與人接觸的機會不多,卻又常常發燒或是感冒之後有病情加重的情形出現,就應該帶到大醫院做詳細、進一步的免疫系統檢查。

四、體質也有關係

  有的孩子覺得是感冒了,雖然沒有發燒但是老是拖著兩行鼻涕、常常咳嗽,持續時間很久。像這種孩子的喉嚨、氣管黏膜可以說是有敏感反應的體質,所以不需要以生病眼光來看他,只是感覺上他常年在病中。其實,孩子在出現症狀的前二、三天,因為不知道症狀的演變情形,需要多加觀察注意,且稍微限制孩子的活動多做休息就可以了。等到過了二、三天症狀沒有惡化,小孩子很有精神的話,可以考慮是體質的緣故,慢慢解除行動限制。另外,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醫師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孩子這種特殊情形,所以媽媽們會在搖擺不定的態度中常常更換診治的醫師。這樣是很不好的,因為醫師要瞭解一個孩子也要花一些時間的。

◎家庭的看護態度

一、父母親不要太緊張  

 孩子生病時,媽媽溫柔又細心的照顧是最好的藥物,而且不只是生病的時候,平常媽媽也要多留意全家人的健康情況。有時候醫療人員也會驚訝於一些媽媽的觀察力。 孩子的生病,有的媽媽太沒有警覺心,有的又太神經質,希望警覺心不夠的媽媽多用點心,太神經的媽媽則要放鬆心情,保持不慌不忙的態度才是。

二、請爸爸多支持媽媽  

 站在整個大局的觀點,爸爸的角色非常重要。並不是因為爸爸多少會插嘴、插手管事情,更重要的是孩子生病時,慌亂中的媽媽非常須要爸爸強而有力的支持。假如父母兩人都亂成一團的話,實在很傷腦筋。相反地,爸爸一點都不幫忙,只是一味地責備媽媽的照顧不週也不行,最好的是爸爸能安慰媽媽:「我隨時在你身旁幫忙,要好好地支撐下去。」像這樣夫妻互相扶持的態度才是家庭看護的最佳模式。

照顧病兒的幾點注意事項

◎有沒有太暖和?

  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很多媽媽對孩子特別看待,怎麼說呢?比如在很熱的夏天嬰兒發高燒時,會給他們穿上很多衣服,甚至蓋上毛毯、厚棉被,因而弄得孩子滿身大汗哇哇大哭,再看看身旁在看護大人們卻都穿著薄薄的短袖,小孩子是不是很可憐呢?其實,夏天流汗之汗的蒸發可以散熱而有降低體溫的功能。那也就是說,流汗時應讓流出的汗容易蒸發。因此室內應該保持通風,像前面所提的例子,穿著厚厚的衣服再蓋上毛毯、棉被,體溫當然不容易下降。

◎配合氣候變化,添減衣物


不管大人或小孩的生活環境中,最合適的溫度是攝氏20~22度左右。可是,現實生活裡夏熱冬冷,因此冷熱的溫差就必須靠衣物來彌補。事實上,有一個重要觀念父母要瞭解,因為孩子的活動量大,夏天時小孩比大人少穿一件。冬天時,小孩比大人多穿一件保暖為原則,然後再配合氣溫的變化,細心地替孩子添減衣服就可以了。

◎小孩大人對「熱」的耐力強

  體溫下降並不表示疾病已經痊癒了。小孩發燒時,媽媽們常常急著想將體溫降下,是否為了「心安」呢?還是因為無法忍受孩子發燒的「不安」而有如此的做法。其實服用退燒藥而將體溫下降,只是一時性效果。倘若造成發燒的疾病原因沒有根治的話,一旦下降的體溫會在藥性過了之後又馬上回升。

一、發高燒會造成智能不足嗎?

  許多媽媽都有這樣的擔心,害怕發高燒會造成智能不足。假若是發燒至40度以上持續幾個月的話,或許有這樣的可能,但發燒39度左右持續幾天的話,實在不需要有這樣的憂慮。舉個例子來說,發燒原因是腦膜炎有可能造成智成不足的情形,但是仔細地想一想;腦膜炎的原因不是因為發燒而引起,相反的是腦膜炎導致發燒。像這樣的案例,光是降低體溫是無法預防智能不足的發生。

二、退燒藥的使用

  普通大人發燒至38度左右就會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是小孩子的話大都不在乎,因此可以說小孩比大人對「熱」耐力強。所以孩子生病發燒至38度半或是39度以上,醫師才會有退燒藥服用的囑咐,使體溫降下讓孩子感覺舒服一點。治療的目的不在退燒而是要去除疾病的導致原因,況且退燒藥多多少少有副作用,絕對不可以濫用。附帶說明一件事是很多的媽媽當孩子發燒接受診治之後,沒有馬上退燒就更換診治的醫師,實在不是明智的作法。因為不管那位名醫,也無法將痳疹在兩天內治癒,痳疹一樣是病毒引起疾病的感冒,也是一樣至少要經過三、四天病程之後才會痊癒,為什麼不相信醫師呢?

◎水份對孩子的重要性

一、孩子的疾病常常會出現消化系統的症狀  

 小孩的體內雖然比大人富含水份,但小孩子的新陳代謝激烈,所以須要很多的水份。而且,小孩子的消化系統可以說比脆弱,每次感冒或是感染其它疾病時,以上出現拉肚子或嘔吐等情形,然後沒有食慾,這樣表示腸胃要休息,而休息的最好方式是暫時禁食。但是一般做媽媽的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不吃,假如小孩子有食慾、有精神,雖然發燒、咳嗽也還不會那麼著急。但是想想看…只是為了讓孩子有營養、有體力而焦急的讓沒有食慾的孩子吃,不但會引起小孩子對吃東西的反感,更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延長痊癒的時間。

二、確實的補充水份

  水份不足的話是絕對不行的,平常我們喝開水、果汁、喝湯就是為了從口中獲得水份,因為如一次喝太多的水份容易誘發嘔吐,所以最好是少量多次地攝取水份才好。當孩子生病時常會沒有食慾,但是能喝下水份的話,多少可以放心一點。但是一喝水馬上吐出並且有拉肚子的情形時,常會有體內水份無法平衡造成脫水症,這時候就必須送醫做靜脈輸液,也就是俗稱「打點滴」來補充水份的不足。

◎做記錄

小孩生病時,做媽媽的常常感到警惶失措,到了醫師那兒對發病的時間、症狀無法有條理、清楚地措述,因而影嚮醫師做快速、正確的診斷。所以媽媽要保持沈著的態度,最好做一張簡單的備忘表,寫上症狀如:發燒、咳嗽等情形以及發現的時間等,這樣的記錄也可以幫助媽媽對本身的處理方法有個反省。

◎一個重要的觀念—嬰兒的疾病大都會痊癒

 嬰兒時期的主要死亡原因有先天性異常、肺炎、下痢性腸炎等,到了幼兒期的主要死亡原因則變成意外事故、小兒癌症(其中一半的案例是白血病)、先天性異常等。嬰幼兒因為疾病而死的情形很少,換句話說所得的疾病大都會痊癒。所以請父母們放心,冷靜下來好好照顧孩子才是。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