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團法人宏觀文教基金會
幼兒教育相關文章 / 經營篇

 

良好的溝通   王以仁/嘉義師院輔導室主任

   
  6月199期內容

談人際溝通

「人際溝通」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情感、態度、訊息,以及理念的傳遞的歷程。那麼「人際溝通」在日常生活中所代表的涵義是什麼呢?

一、人際溝通使一個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亦即當心理有什麼話就說出來。

二、人際溝通使一個人的社會關係和諧。人自呱呱落地一無所知開始,隨著不斷的成長以至投入社會,發生了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交往,從而得到了友誼、感情等,更強化了與別人的關係。

三、人際溝通乃個人、他人、以及社會的連結與美化,經由縱的交往與橫的聯絡。人與人關係更加密切,而與整理社會更是連在一起,使社會安祥、和諧。

 

 由此可知,人際溝通能使我們與別人建立關係,維持交往,推動我們的意念,使別人分享我們的感受及看法。


一般言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大致上可以透過下列三種方式進行:

口語溝通

亦即以聲音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意見等,可以收到立即的效果,但往往失之零落,且往往說過就成過去,難以追查。

文字溝通

包括圖畫表達方式在內,亦即透過文字、書信或是圖畫,表達自己的意念、感想等,可以彌補人語溝通之缺失,諸如表達較為完整,可以保存資料,但時效上往往發生問題,故其影響有時較差。

非口語溝通

或稱情緒溝通,即通稱之身體語言,透過身體各部份的一舉一動,諸如眼神、姿勢,可以加強或是表達某意念,而此部份佔了人與人交往溝通的三分之一,足見其重要性,但也是最易為人所忽視的一環。


  而當我們要與別人交往時,通常有三個步驟:

一、自我溝通,即內在溝通,亦即了解自己欲與他人溝通的需求。

二、非語言溝通,當欲與人交往之時,在姿勢或身體的一些部份,自然會放出此訊息,諸如看著某人,面露微笑等。

三、口語溝通,直接的以語言表達,並可藉著文字或非口語溝通的配合,使溝通更理想。


  了解以上各部份之後,再談一談何以會發生人際困擾的問題:

一、不正確的自我概念,諸如自卑、自憐、自傲等。

二、不當的自我防衛,如「話到嘴邊留三分」、「防人之心不可無」等。

三、不合理的價值觀念,像「為某一目的與人交往」等。

四、缺乏傾聽的能力,例如「喋喋不休」、「插嘴」等。

五、缺乏表達的能力,諸如「結結巴巴」、「面紅耳赤」等。

六、忽視環境因素,如在不適當的地點、時機談不該說的事。


最後,我們應如何做好人際溝通呢?

「自我了解、自我悅納與自我開放」、「積極的傾聽與適度的反應」、「真誠、尊重與設身處地的了解」、「回饋與雙向溝通」。


人際溝通活動有三種

迷你實驗

目的:示範一些促進人際關係的方法,促使個人注意並經驗自己的感受,同時培養開放的態度與他人分享經驗。

人數:
不限。

時間:視所採用的活動而定。

過程:一個「迷你實驗」的形式通常包含一些小團體互動的經驗。

1.催化員做5到10分鐘的介紹,說明迷你實驗的目標和目的,使成員覺得這些試驗是安全而真誠的,並引發成員開放、真誠與試驗的態度。

2.每位成員在房間裡找一個舒適的地方坐下來放鬆自己並且把情緒穩定下來。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體上感受壓力的部分,並推測自己在這個活動中會得到什麼樣的經驗,接著二人一組互相分享「此時此地」的感受。此階段約十分鐘。

3.二組合併成4人一組,以15到20分鐘分享感受。

4.再合併成8人一組,以20到30分鐘的時間分享感受。

5.8人一組進行20分鐘「想像物」的遊戲:每8人圍成一圈,催化員宣佈他在每組的中間放一個假想的球狀物體,第一位成員想像他拿起這個球狀物體,仔細觀察把玩一番。然後傳給下一位成員,10分鐘後將想像的材料換成立方狀物體,再以同樣的過     程進行之。

6.最後進行15分鐘「眼睛接觸眼睛的遊戲」,成員圍成圓圈,一位成員以順時鐘方向到每位成員面前注視對方眼睛,進行無聲的溝通,然後回到自己的位置,接著第二位       成員以同樣的方式進行這種無聲的溝通,直到所有成員都經驗過這種活動。

7.催化員引導全體成員進行討論,催化員亦可解釋如何利用這種經驗的方式來學習前       所未曾接觸過的事物。

變通:
    1.可視需要變換使用其他類似此種迷你實驗的活動。
2.可視時間的長短增加或減少活動項目。  
3.每次活動之後可給予成員分享感受的機會。


思想與感覺

目的:1.區分思想與感覺的不同。2.說出自己對別人行為的感受。3.練習做共鳴性了解的方法。

人數:3至5人一組,組數不限。

時間:
45分鐘。

過程:

1.催化員解釋活動的目的,然後把成員分成3至5人一組。

2.催化員解釋此活動分成四個段落,必要的話,他會打斷活動的進行,每段落之後, 各組進行數分鐘的討論。

3.第一段:催化員在黑板上寫「我現在看到」五個字,請每位成員以這五個字做開頭,形容同組其他成員的非語言行為,催化員可簡短地形容身邊某一成員的舉止,做個示範。第一段需5分鐘,若成員不是在形容而是在討論行為的話,催化員需打斷。這一段結束後,各組討論2分鐘。

4.第二段:催化員寫「我現在認為」五個字,指示成員用這五個字做開頭繼續談話,他可做一個示範。第二段需5分鐘,接著2分鐘的討論。

5.第三段:用「我現在覺得」做開頭,讓成員進行2分鐘談話後,催化員可打斷,並說明各組常將感覺與思想混淆,他建議成員在繼續這一段時,避免在「我現在覺得」之後接一個句子,應該接一個形容詞,同時留意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而應集中在表達自己的感覺上。第三段約需10分鐘,接著3分鐘的討論。

6.第四段:催化員寫下「我想你現在覺得」幾個字,做為成員與別溝通的開頭語。因為這一段重點在共鳴性了解,所以談話應該是雙向的,以使肯定成員對彼此感覺的覺察是否正確。第四段約10分鐘,接著3分鐘的討論。

7.催化員引導全體成員討論此次活動的經驗,討論重點放在此活動的目的上。

變通:1.活動可以2人一組的方式進行。2.每一階段的時間可視需要而增減。


幻遊

目的:
    1.使成員注意此時此地的資料訊息而將過去的資料暫擱一旁。
2.協助成員覺察他們自己此時此地的反應。   

人數:
不限。

時間:
約30分鐘。

過程:

1.成員自行找個最舒適而又不會與他人太靠近的位置坐下來。

2.催化員請成員閉上眼睛並調整自己的身體成坐姿,使自己更舒服些。

3.然後催化員以低柔的聲音指示:「我現在要帶領大家幻遊,現在回想你記得的生命中第一件事,第一件發生的事……(停頓約20~30秒),現在想到你第一天上學的情形,那時候你是什麼樣子呢?……再想一想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你是小小孩,那時你的情形怎樣呢?……現在你已經長大了,升到六年級了,你的生活有什麼不一樣呢?……時間慢慢過去,國中一年級你剛進學校的時候,你又長高了,認識了許多新同學……升到二年級,你又有什麼不同呢?好,現在把學校的事放在一邊,想一想今年過年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變了?……再想到這一個禮拜過得怎麼樣?……今天早晨起床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呢?……現在回想一下我們這個活動剛開始的時候,我要你閉上眼睛,調整你的身體,你心裡面想到什麼?……再想一想我說要帶你們幻遊時,你又想到什麼?……對這趟幻遊有什麼感想?…現在我要你想像,我給你們每個人一個麻布袋,和一條繩子,我要你們把剛才想到的所有的東西都裝進這個袋裡,……再用那繩子把袋子綑起來,…好,現在我要你想像我們都站起了,拿著那個袋子走到外面,……我們把這些袋子堆在外面,…再走到房間裡面坐在你原來的位置上,……裝在袋子裡面的東西就放在外面,不要去管它,現在我們再看看出現在我們四周的東西…注意自己身體裡面有些什麼反應?聽你的呼吸……你感到身體那個地方受到壓力?…想一想那些形容詞正好可以形容你此時此地的感覺…」。

4.成員兩人一組分開,分享彼此此時此地的感覺,最後再由催化員引導進行綜合討論:
(1)裝在麻布裡面的回憶和後來此時此地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2)經過這次活動,對此時此地的感覺是否能更加敏銳清晰?

變通:催化員要成員想像的內容可視成員的共同經驗而增加或減少(如為高中學生,可以加入國中將畢業那個階段的回憶)。


專注與傾聽的練習六種

練習一:生理專注

1.三人一組,一位扮演輔導員,一位扮演當事人,另一位扮演觀察員。
2.團體催化員提醒學員生理專注行為:面向對方,挺起胸膛,保持良好的眼神注視,身體適度傾向對,保持輕鬆、自然的姿態表情及適當的距離等。
3.輔導員向當事人表達上述的專注行為二十秒鐘。
4.當事人靜靜地「經驗」輔導員的專注行為,並體驗自己的感受及此種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如何?
5.觀察員仔細觀察雙方的行為,二十秒後,請雙方表達自己的感受,觀察員也給雙方回饋。
6.三人互換角色,使每人都經驗過每一角色。
7.最後團體催化員帶領全體成員討論分享整個過程。

練習二:在一對一交談中經驗不專注的情況

1.選擇伙伴,兩人一組。
2.成員甲採取一種專注的姿態,成員乙則破壞專注的原則(例如不面向他的伙伴等。)
3.進行三到四分鐘的交談,討論有關對此訓練的期望與經驗。
4.四分鐘分,交換角色,成員甲破壞專注規則,而乙採取專注姿態,繼續上面的討論三、四鐘。
5.停止交談,互相討論你在扮演兩種姿態的感受,以及別人的專注或不專注的姿態對你有何影響等等。

練習三:專注的程度

1.成員形成一圓圈。
2.選擇與訓練有關的話題討論。
3.開始時,所有成員均應採取稍微專注的姿態。
4.數分鐘後,催化員給予暗示,所有成員立即採取十分專注的姿態,繼續交談數分鐘。
5.停止分談,討論對不同程度的事注感受。

練習四:聽的練習

1.三人一組,一為輔導員(甲),一為當事人(乙),一為觀察員(丙),以最適當的位置坐好。
2.乙向甲陳述一段話(先用簡單的句子約十秒鐘,第二次可稍加長),甲注意聽,於乙講完後,甲等待十~十五秒鐘左右,不字不漏地重述乙的說話內容。
3.觀察員丙於甲覆述後,檢查甲是否有錯誤或遺漏,予以糾正。
4.三人互換角色,直到每人都經每一種角色。
5.最後,團體催化員帶領全體討論、分享。

練習五:觀察非語文行為

1.成員分為四人一小姐(成員甲、乙、丙、丁)成員甲與乙以五~六分鐘時間,討論他們對目前自己的人際關係的困境(或是與其他訓練經驗有關的話題),成員丙與丁扮演觀察員。
2.當甲與乙進行交談時,丙、丁應記錄下甲與乙的非語文行為。但丙與丁要注意,不應過分解釋其行為。
3.五至六分鐘後,丙與丁就甲與乙非語文行為最顯著的部分給予回饋。
4.變換角色,甲與乙為觀察員,丙與丁為交談者,再進行上述活動。

回饋敘述舉隅:
你說話大多很快,而且顯得突然,使我覺得你有點緊張焦慮。
「整個談話中,你一直靜坐不動,手交疊擺在腿上看起來很『規矩』,給我一種害羞、僵硬的『感覺』。」
「當你談到你相當敏感,很容易受傷害時,你變得有點人吃,這似乎表示你對自己的敏感很敏感。」
「你的左腳幾乎不停地抖動。」
「你常常用手掩住嘴,我感覺你似乎猶疑不決。」

注意:
本練習的目的是希望你能覺察非語文行為,開始時應該注意許多各式各樣的行為,但不要草率或倉促的解釋這些行為,當你愈來愈能覺察這些行為時,對這些行為的解釋能力會隨經驗而增進。

練習六:鏡中人

1.兩人一組,面對面不說話,完全由動作、眼神傳遞訊息,一人做動作,另一人配合做相同動作,就如同鏡中的人一樣。可坐可站,可以掌碰掌,指碰指,或完全不接觸。雙方盡量保持和善的眼神接觸,有了默契後,可自行互換角色,或不分主從,一致行動。

2.團體催化員帶領全體成員分享討論過程中的感受。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