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刊登
|
|
|
|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2010年07月】-236期內容

   
[ 幼教資訊單元系列 ]
 
 

 

 
◎ 專題報導
 
教學分享
 
教養你我談
 
◎ 品格生活化
 
◎ 親子健康
back
 
 
 
 
   
民國99年07月專題報導  ■ 康雅淑
 
 

淺談親子共讀的理論與運用

 
   

  為了響應世界教改熱潮,我國教育部推展學習型家庭方案,其目標在倡導親子共享學習樂趣,豐富家庭生活的內涵;其中,又以親子共讀最具親子互動的精神。

  親子共讀是指親子共同閱讀;其包含了親子溝通互動、學習型家庭、鷹架學習的內涵;透過這樣的共讀互動模式可提供幼兒與家長一個親子互動的學習活動,讓家長學習改變傳統父母的權威觀念,也藉此培養幼兒與其家長溝通互動的能力,家長亦能從親子共讀的互動中學習使用正向的溝通引導技能與幼兒互動。

以下針對閱讀的影響及親子共讀的理論與運用詳敘之。


  閱讀對幼兒的影響家庭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場所,也是促進親子間親密連結的環境,而親子關係是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然而,良好的親子互動建立於優質的親子關係,而優質的親子關係則奠基於良好的親子互動。

  近年來,各專業領域均注意到親子互動的重要影響(官育文,2002),因而各領域亦發展出各種的親子互動方式,期以透過的親子互動關係的建立,增進社會與家庭的和諧(李惠加,1997)。

  其中,閱讀就是一種能建立親子間良好的雙向溝通及以親子間彼此分享情感的方式。金瑞芝(2000)表示,閱讀過程強調故事的啟示及機會教育,透過與家長共同閱讀與討論,不但能增加幼兒認知,還能提升其對故事及詞彙的語言理解。


   Vygotsky(1978)認為,書面語言是象微和符號的特定系統,幼兒語言的學習過程是由傾聽成人、手勢、象徵遊戲、畫圖,而再轉接到書寫,是透過社會文化經驗習得的。因此,幼兒除藉由閱讀吸取知識、促進學習與成長外,亦可透過閱讀獲得豐富生活經驗。閱讀對開發神經連接有很大幫助,腦神經連結的密度越高,越密集腦中的神經迴路便會越迅速的活化(洪蘭,2004)。

  閱讀時,當兒童的眼睛看到「字」或「圖」時,便能很快的提取詞義;父母親透過閱讀過程中不斷的溝通了解幼兒,培養與幼兒更親密的關係(張靜文,2001);亦透過過程中不斷的澄清、修正自己的語言內容,進而提升了與幼兒的溝通表達的技能。


   閱讀並非完全指文字組織編碼的過程,還包括對書面呈現的理解,因為書本所呈現的形式並非只有文字,還包括圖像,符號,形狀,情節等。舉例說,兒童繪本就是一種以圖像形式來表達故事內容的形式,兒童透過閱讀繪本可建立初步學習語言與文學的基礎,因此兒童繪本兼具了語文學習與教育的任務(李惠加,1997)。

  大部分的繪本圖書內容都很活潑生動,且取材於兒童相關生活經驗,所使用的語言亦合乎兒童的認知發展,繪本中鮮明的圖片加上淺顯易懂的詞句、字彙,讓抽象的情節具體化;透過父母的繪本閱讀,強調其詞彙的語調、重音、停頓、速度和節奏的朗讀技巧,兒童可以學習對語音的辨識(張靜文,2001)。

  不管是普通或特殊兒童,其學習認知都需要透過具體實物的轉化,而親子共讀時所使用的兒童繪本除了提供幼兒探索和閱讀的材料外,更是一種多重感官的刺激。因此許多研究亦證實運用兒童繪本做為親子共讀的策略能增進親子間的溝通互動,且提升幼兒的語文能力(李惠加,1997;林燕宗,2005;徐庭蘭,2006)。


親子共讀的理論與應用


   閱讀理論常被應用在語文、認知、情意的教育上,但事實上透過親子共讀來提升親職教育與親子互動,還需結合語言敘述及讀書治療的理論與策略的技巧(鄭碧招,2004;Mezirow,1998),才能催化幼兒學習情緒產生,協助其內在能力的成長。因此在發展親子共讀時應該先瞭解親子共讀的理論依據。親子共讀具有團體輔導的理論根基(group guidance),亦包涵了鷹架學習(scaffolding learning),學習型家庭(learning family),以及讀書治療(bibliotherapy)等理論架構。


   「鷹架作用」理論強調社會文化經驗對個體的發展的重要性,幼兒透過社會互動擴展「最佳發展區」(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而繪本中的圖畫就是一種鷹架式語言教學的語意圖;透過父母的語言示範、澄清、重述、引導、提問等不同的方式幫助幼兒學會口語及非語言等互動的表達方式(鄭碧招,2004),然這些父母所使用的引導技術,就是一種語言學習的鷹架,透過這樣的鷹架示範幼兒能更加有效的學習。


   學習型家庭(learning family)是一種家庭生活型態,其強調運用尊重、了解、溝通、討論的態度去面對家庭成員的關係或問題,以期望建立具有共識的和諧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有一顆積極....................................................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36期》

 
民國99年07月教學分享 ■ 黃義良
 
   

幼兒園的衝突管理

 
   

網路上有則故事說~
   一個捕鳥人,用一張大網,撲向一群低飛的鳥群,一大群鳥被網住後,連同網一起掉在地上,鳥群中,有一隻比較大型的鳥,掉到地上後立刻想振翅飛逃,但是卻不見捕鳥的人,有收網的動作!
路人都替捕鳥人著急,心想:「鳥都快飛走了,怎麼不收網!」只見捕鳥人說:「不急!」
結果那隻大鳥,真的連同網子飛了起來,那些小型的鳥也依勢,躲在大鳥的下方跟著飛起來。旁觀者又急著說道:「你怎不趕快把牠們拉下來!」捕鳥人仍然不慌不忙地說:「不用擔心!現在已經是黃昏了,這些鳥到了傍晚,就會想要各自回巢,因為它們的方向不一樣,所以就飛不高、飛不遠。」
果然,當鳥飛了一段距離之後,那張網最後還是掉在地上,因為大家都飛往各自不同的方向。
而捕鳥人也輕而易舉地捉回那些鳥!

   這故事指出,如果員工都只知道堅持自己的個性,就像那些小鳥只知道自己所要的,那麼辦公室內必定是充衝突不斷,而這種堅持自己才是對的,只知道自己要什麼的行為模式,我認為正好就是造成我們每天上班痛苦不堪,抑鬱不樂,隨時想逃離辦公室的主因了,所以肯被領導的人,才有領導人的雅量。

(引自網路資料http://tw.myblog.yahoo.com/jw!nVoR6B2eBQEybG0MfIMmDjcE.wA-/article?mid=1265)

 

前言
   在所有的組織中,人際與團體都可能產生某種程度的衝突(conflict),它是社會關係自然的一部分。傳統觀念認為組織內有衝突,代表主管領導不力,或是此一機構並非完美組織,所以筆者在多次的幼托機構訪談中,只要一談到「組織內的衝突狀況」,許多主管都立即回應:「我們機構內一團和氣,沒有衝突的產生,完全沒有!」此一話題就戛然而止。但是實情真的如此嗎?我想大家心照不宣,因為任何組織或團體,難免產生目標、價值、信念的歧異,一昧掩飾只是掩耳盜鈴罷了,欠缺創造性功能,同時也顯現這些行政主管對於衝突管理其實欠缺正確的認知,而且在管理技術上仍有待提昇。


   美國管理學會針對行政人員和中階級經理的調查顯示,行政人員一天中大約花24%的時間在處理衝突,所以衝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項目(引自吳百祿,1998)。而幼兒園是服務性組織,成員包含專業和半專業,專業人員如園長和教師,半專業人員如助教、廚師和工友等,再者,內部的半專業與專業人員的交互作用中,存在著緊張,如教師對於園長、主任的過度干預教學感到不滿;而內部人員與外部的顧客,同樣有可能引起衝突,以幼兒園而言,教育顧客主要為幼兒的家長,因為教養理念的不同,衝突的狀況難免;所以,幼兒園內外情境不可能完全沒有衝突產生,表面上和氣團結,可能檯面下暗流洶湧,如何避免破壞性衝突,繼而讓衝突具有教育性和建設性,此際,良好的衝突管理更顯得重要。

衝突的什麼?
   Collins認為人人都想獲取財富、權利等利益,若這些利益分配不均等,將產生一方有權,一方無權的狀況,而造成財富、利益的更大不公平,有權者對無權者的宰制,就是形成衝突的主因;而Ranney認為衝突是為了達成不同目標與滿足相對的利益,所形成某種形式的鬥爭(引自吳百祿,1998)。在組織中,個人或團體利益產生歧異時,或者價值和目標與外在情境迥異時衝突就會存在(Donaldson & Simpson, 1995)。


   不同的時代,對於衝突的特性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種:一、衝突具破壞性及殺傷力,二、衝突是可以預防避免的,三、衝突是極為自然的現象,四、衝突具教育性及建設性。
依據Robbins(1974)的看法,認為衝突的觀點具有三種演變。


(一)傳統的觀點:1940年之前,多數論者都是認為衝突本身就是不好的、有害的,常與負面的暴力、毀壞等字義連結在一起,被定義為具有破壞性,所以必須避免的。衝突管理的目的就是修正它、消除它。目前國內的教育機構乃至於幼兒園的行政主管仍然多持傳統觀點,避之唯恐不及,但這已經是過時的思維。


(二)行為的觀點:1940-1970年出現了人群關係的觀點,此一觀點認為衝突是組織中無可避免的行為,既然無法避免就應該接受它,存在是正常的,而且可能會有一些正面的效益,所以無須過份壓抑衝突。


(三)互動觀點:1970年之後,出現互動的觀點,它比行為學派觀點更積極,鼓勵功能性衝突的存在。認為有衝突才會有進步與革新,能夠激發創造力,而領導者應維持團體內的功能性衝突,適度地激發部屬創造思考與問題解決的活力。這種思維最新穎,但目前幼兒園的行政主管具備此認知層級者似乎......................................................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36期》

 
top  

民國99年07月教養你我談  ■ 盧玫萍

 
   

用生命看親職教育

 
   

  母親節剛過,父親即將到來,在這些溫聲感人的節日裡,會有很多開心的父母收到寶貝的小禮物和愛意,如果寶貝張著他(她)的大眼睛靦腆地對您說:「爹地(媽咪),我好愛您!」您會怎麼回答他(她)呢?


   告訴他(她):「爹地(媽咪)好感動哦!謝謝你。」嗎?如果您這麼回答,您可能會教出體貼、善解人意的孩子;回答他(她):「我也好愛你。」嗎?那麼,您可能教出,可以表達關心、會表達愛的孩子;如果您這麼回答:「我也好愛我自己。」您可能會教出看重自己、懂得愛自己的孩子。


   前兩種人格特質對孩子都很重要,它們可以使孩子的人際關係順暢,間接影響到工作成就、生活的品質,但是後者能使孩子看重他自己,在人生的道理穩住他自己,不管他遇見什麼樣的石頭或彩蛋,他都不致於走偏了路、脫離了軌道。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愛別人、要對別人付出,很少大人告訴我們要愛自己,於是出現了很多愛上了別人,願意為他愛的人付出一切,但是當他失去了所愛的人,他也失去了自己,那是因為他從來不懂要先愛自己,才有能力比愛他人。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教我們敬人者,人恆敬之,人際關係是孩子將來適應社會的利器,所以孩子要很體貼、要能忍讓、要尊重別人,於是,很多孩子在學校遇見了衝突,他只會忍讓,他不懂保護自己,那是因為他從小就這麼被教育。


   愛他人容易,愛自己很難,這是個奇怪的現象,但是的確如此。一昧的壓抑自己正可能是孩子長大後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的潛在因素。

   珍愛別人當然是美好的品德,更是一個重要的能力,但是珍愛別人要有成熟的人格作基礎,才不會愛錯了方式,苦了自己。愛是門藝術,是種能力,就像其他的能力一樣需要學習,而孩子學習愛的能力經常來自於父母,怎麼才能培育出人格完整、愛的能力成熟的孩子呢?很重要的是父母本身的人格要夠成熟。


   所謂的人格(personality)指的是存在於個體之內的一套有組織、有結構的持久性心理傾向與特徵,此種傾向與特徵與外在環境互動而決定個人的思考、慾望、情緒和行為等。

   目前人格心理學大致可分為五大流派:心理分析、行為學派、特質論、人本學派、以及社會學習和認知學派等,其中心理分析派的創始者佛洛依德提出三個主要的假設:一是他認為潛意識是人類行為的主宰;二是他認為孩童時的經驗大大地影響了成年時的性格;三是他認為性格的形成有賴個人如何因應他的性衝動。

   這裡主要要和父母們談談前兩個假設,而且我把討論的焦點對象放在父母的身上,而不是您的孩子,因為唯有成熟的父母,才有成熟的孩子。


   孩童時的經驗影響形成了現在的你,而這些形成的樣貌只有少部份是你能意識的到的,絕大部份都被壓抑到了潛意識裡,這就是佛洛依德的前二個假設的簡要說明。這樣的理論對親職教育有什麼重要的影響呢?我用我親身的經歷來說明。


   當我女兒是小一新生的時候,她經歷了像小班時期剛入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她的焦慮除了以哭泣來表現,還伴隨著吃不下早餐、嘔吐和上學適應困難,整個上午持續的哭泣,也間接影響她的人際互動。

   那段陪伴她的過程,我試過了很多方法,用繪畫治療、按摩治療、閱讀繪本,但是效果都不佳,我很挫折怎麼學了九年幼教理論、十二年幼教實務經驗,在此時都無效?不得已才帶她去看兒童心智科,醫生和她聊過後,告訴我妳女兒好的很,是媽媽太緊張了。

   回到家後,我才開始思考,為什麼在園所裡,我可以容易地面對和處理幼兒的分離焦慮問題,但是面對自己的孩子卻如此的焦慮,那一陣子我把自己困在焦慮裡,失去了身為幼兒教.....................................................................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36期》

 
top  
民國99年07月品格生活化  ■ 萬榮輝
 
   
找回傳統美德…孝順
 
   

   行動來自觀念的改變,而觀念的改變通常需要有
人心的感動,有了感動,就會做出行動。

  
生活中品格小典範
   對於忙碌的雙薪家庭而言,平日並無太多的時間逛市場,於是乎趁著假日將一星期的菜量購足,便成為我們家的採買習慣。


   星期六的下午,一如往常地陪著老婆大人走進超市,站在大大的冰櫃前挑選著下星期的存糧。一對先來到的母子勾著手站在冰櫃前討論著,應該已經是國中生的孩子說:「有空心菜、青江菜、地瓜葉。」媽媽:「拿地瓜葉好了。」……當下覺得這個孩子真體貼,不但陪著媽媽買菜,還會和媽媽商量要買什麼菜。念頭閃過後,也就不再多注意,又繼續和老婆為下星期的民生大計努力。


   過了一會兒,從櫃檯那兒傳來一陣陣的報價聲:「秋刀魚八十元、地瓜葉二十元…」心中一陣納悶,這家店什麼時候開始把每個人買的東西都鉅細靡遺的昭告天下了!


   到櫃檯結帳時才發現,正在結帳的是剛才那對母子,原來母親是位視障同胞,先前沒仔細看所以沒發現。貼心的店員正一邊結帳一邊告訴她各種物品的價錢。母親專心的聽著店員的報價,一旁的孩子則忙著將各式肉品、蔬果放進行李箱中,這時才發現原來還有另一位視障者坐在一旁的長椅等著,應該是父親吧?


   結完帳準備開車離去,正好也遇見這戶人家相互扶持走出店門,我熱情的問候:「要去哪裡?需要載你們嗎?」視障夫妻客氣的婉拒了,身旁的孩子也說:「謝謝!我們可以自己去坐公車的!」


   看著孩子托著行李箱,像個火車頭引導雙親搭肩前行,心中有股莫名的感動。


   我回頭問坐在車後的小朋友:「你看到這位小朋友陪著爸媽來買菜,又很小心的要帶爸爸媽媽回家,你覺得怎麼樣?」


   孩子直覺回應:「他(指男孩)很孝順啊!都會幫忙爸爸、媽媽!」


   我也與另一半分享心中的感想:常常我們告訴孩子要懂得孝順,效果卻有限,倒不如讓孩子體驗一場這樣的實境機會,往往比口沫橫飛來得切實。其實,教孩子孝順的教材與機會就在我們實際的生活情境裡!
  
找回傳統的、最基本的美德~孝順
   我們是個重視孝道講究倫常的民族,傳統是父母教孩子尊敬老師,老師教孩子孝順父母,現在這兩個重點都不再受重視,對於「孝子」的認識也已不再是懂得孝順長輩的子女的意涵了,反而變成是父母親在孝順子女的諷刺言語,也難怪我們的品格力逐漸下滑中,孩子現在德行很難建立起來。


   「孝順」這個逐漸被現代人遺忘的傳統美德,卻在上述這戶人家的小朋友身上重新體現。因為孝順,將原本生活不便利的他們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為孝順,讓他們有自信的面對生活中的各項挑戰,不需要處處別人幫忙;因為孝行,讓週遭的人們感動,懂得尊重與願意協助,讓他們順利完成採買,我也相信這一定是個和樂的家庭。


   教育部在2009年曾請國內近3000所學校推薦並統計未來五年內,認為應優先推動的品格核心價值,其中孝親尊長與尊重生命的比率最高,同列為榜首。可見,孝順是目前我們多數人認為急需重建與....................................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36期》

 
 
top  
民國99年07月親子健康 ■ 楊玉如
 
   
夏日最佳的解渴飲料∼白開水
 
   

  炎炎夏日,最常見的消暑方式不外乎來杯冰涼的奶茶,然而前陣子的新聞報導指稱某學童每天喝五百西西的奶茶,結果造成尿路結石;而網路上關於「常喝奶茶容易導致腎結石」的說法,也常被提出來討論。喝奶茶是不是一定會造成腎結石呢?


首先我們來暸解腎結石的形成及其危險因子?

  在正常情形下,當身體水份攝取不足時,腎臟會把水份儘量保留在身體內,此時排出高濃縮的尿液,高濃縮尿液使尿中的物質容易形成結晶狀態。另外,若尿液中鈣離子、尿酸、磷酸、草酸等物質濃度過高,造成過度飽和現象,則會形成結晶並漸漸變大為結石。所以,尿量不足和尿液中鈣離子、尿酸、磷酸、草酸等物質濃度過高是腎結石的危險因子;另一方面,身體對於預防結石也有一套保護機轉,尿液中的鎂離子、檸檬酸、蛋白質如Tamm-Horsfall protein、nephrocalcin等均能有效抑制腎結石的形成。

  當尿液中鈣離子、尿酸、磷酸、草酸等物質濃度過高時,有利於腎結石形成,因此在尿量及抑制結石因子皆不足時,就容易產生腎結石。結石的種類以鈣結石最為常見約佔百分之七十左右,其次是胺磷酸鎂結石約佔百分之十五,尿酸結石約佔百分之十,最罕見的是胱胺酸結石約佔百分之一。

喝奶茶會造成腎結石嗎?
  當飲食中鈣質過多時,確實有可能會在腸道中與草酸結合,形成不會溶解、不被吸收的草酸鈣,這是尿路結石中最常見的成分。所以奶茶與腎結石就被聯想成牛奶中的鈣質和茶葉含大量草酸(Oxalate)兩者結合後而形成了「草酸鈣」。

  然而,一般市售奶茶裡的奶,並非鮮奶或奶粉等乳製品,而是一種玉米澱粉加上植物性脂肪的奶精製品。它能提供飲料香味及滑順口感。所以,喝市售添加奶精的奶茶,其實對人體的腎結石不會有直接的影響。那如果喝「鮮奶茶」呢?臨床研究發現,結石病患即使已長期使用低鈣飲食,其結石再犯的機率並未有效減少;再進一步觀察,許多結石病患的配偶,其與病患的飲食內容大致相同然並沒有增加結石的發生。由此可見,在結石的因素中,體質因素較飲食因素更為重要。


   不過對於具有結石體質的人而言,飲食就可能影響結石的發展。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大多數腎結石患者的結石成份中含有鈣質,但是引起結石的罪魁禍首並不是飲食中吃了太多的鈣質,而是水喝太少了。

  人體的泌尿系統好比一條河流,淤塞與否與「含沙量」及「水流量」都有關。當含沙量高時容易造成局部性的短暫沉澱,但如果能增加水流量,就會把一切淤沙都帶走。所以當喝的不夠或是流汗損耗太多使得水份不足,腎臟所形成的尿量不夠,無法將可能形成結石的物質稀釋,以致造成過飽和狀態,就容易產生.............................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36期》

 
 
top
 
 
 
Copyright c 2007 廣傳廣告企劃(股)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台中市西區精誠16街39號3F之一
Tel 886-4-23284332 Fax 886-4-2328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