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刊登
|
|
|
|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2009年10月】-227期內容

   
[ 幼教資訊單元系列 ]
 
   

 

 
◎ 專題報導
 
◎ 特別報導
 
教養你我談
 
◎ 親子健康
 
◎ 管理與理財
back
 
 
 
 
   
民國98年10月專題報導  ■ 蕭芳華
 
 
奇妙的學習世界---華德福教育
 
   

 「如果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就能夠放棄個人所愛,去愛週遭的世界,那麼在往後的一連串人生任務裡,也將能夠有信心和力量去奉獻自己,以服務整個世界。」 -Rudolf  Steiner-

◎華德福教育起源

  1919年,一間名為華德福(Waldorf)的工廠,老闆是個工業家,邀請哲學兼科學家的史代納(Steiner)博士建立一所稱為華德福的學校,提供其員工子弟念書的機會,成為歷史上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其教育型態與傳統教育相當不同,著重孩子全人的發展和地方文化特色,以對社會的變遷有所因應。華德福教育起源於德國,因此這種學校是被當地政府認可的。目前德國境內華德福學校政府有補助部分運作經費,其餘所需預算來自父母繳交的學費,不過學費多寡也是依據家庭收入分等級繳交不同的金額。

◎以七年為階段之全人教育

  
史代納的哲學觀以「人智學」聞名。所謂人智學,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主張人唯有透過身體(body)、靈性(spirit)和心靈(soul)三方面完整發展和統合,才是快樂的全人,史代納創校的教育目標就在於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華德福教育不僅輔導幼兒潛能自然地發展,孩子對社會情感認同與社會責任的承擔,也是教育的重點。教育的方法,先是透過身體感官與外在世界的接觸,然後引導進入內在世界,增進幼兒身、心、靈三重結構的完全開展,進而健康地交相作用。身體健康,將助益靈性的舒展,依此類推。教學起點在感官教育,透過感覺作用,人類有外界的訊息為養份,為思想的內容,增進學習主題的行動力。史代納說:『感官是我們生命的泉源,從感官經驗中,人類得到心靈內在生命的滿足。』

  全人教育應該要照顧到人類心身靈完整的成長,所以華德福教育主張的人類學習階段就很特殊。以其兒童發展理論為基礎,史代納以每七年為一階段,規劃課程大綱。第一個階段是從出生到七足歲,幼稚園就招收三到六歲的幼童。第二階段是七到十三歲學生,是華德福中小學招生的年齡層。第三階段是從十四歲到二十一歲,學童即將進入青春期,準備好運用抽象思考力,來接觸知識系統。在課程和教學上,史代納認為孩子學術學科的學習,在第二階段(小學)之後才適合進行,在此之前不宜。硬加灌輸教導,將會得到反效果。第一階段學習得好,會為第二階段奠定良好基礎。在第一階段的孩子,是藉由「工作」和「遊戲」來發展其身體生理和個人意志。孩子們是透過模仿和經由感官探索外界事物,以大自然為學習典範,舉凡遊戲、童話、藝術工藝活動、認識大自然等活動都是實踐理念的教具。教師和父母的任務就是提供孩子一個快樂的、和睦如家的工作「環境」。


  美國紐約魯道夫史代納學校,自稱是北美洲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提供幼稚園、小學、中學等教育課程。其所設幼稚園的教育目標是為成長中的兒童提供未來成長所須要的基礎,主張如下:               

  1. 透過提供一個健康,美麗,充滿愛的環境,滋養幼兒的心靈和感官,促進幼兒整個的發展。
  2. 透過豐富想像力的發揮,幼兒智力和精神生活可以得到增強,藝術活動包括簡單的工藝品,詩歌,歌曲,木偶,和童話,兒童的情感。
  3. 學術學習的能力的準備,就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以成就未來學業的成功。
  4. 聽故事,看木偶表演,參加戲劇比賽,可以加強幼兒潛在的記憶和想像力。
  5. 計數遊戲和節奏的活動,能建立幼兒一個紮實的基礎算術和數字技能。
  6. 藝術活動和工藝,幫助幼兒發展小運動技能,協調統整的能力。
  7. 讓幼兒擁有充裕的時間去自由發揮創意跑跳碰,無論是在教室和週遭公園,使他們得以增進自己身體的健康。
  8. 持久的社會關係和利益,可以滋生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友善態度。

  總而言之,準備度是關鍵的,例如華德福教育主張孩子到國小三四年級才學習閱讀,這個時間點比一般公立學校之安排較晚。但是華德福教育主張孩子要快樂健康的成長,才具有後續發展的潛力和競爭力。前一階段良好的發展,是後一階段學習的基礎。課程之實施,係以孩子內在發展之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為判斷.............................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27期》

 
民國98年10月特別報導 ■顏于玲
 
   
『秋日生活』在善美真
 
   

秋天生活

  早晨的戶外自由遊戲時間是「呼」的課程,孩子們一天是「甦醒」的開始,藉由早晨的新鮮空氣和探索花園或是建構好玩的木質遊具,從四肢意志的行動中,注入一股力量讓孩子們進入甦醒,

  時值立秋,白茫茫的霧氣在清晨花園間悠閒輕飄著。徐徐涼風緊跟著霧氣盤旋在天地間,早晨的花園時間是「呼」的時間,孩子們可以隨著自己的意志決定從事那些工作與遊戲,藉著四肢的動作,意志緩緩地甦醒。老師穿上工作服,引領孩子們撿拾落葉打掃花園。另一個孩子在臺灣欒樹下專注收集黃色小花,欣賞彼此手掌間黃色花海。桑葚樹上紫色小果實輕輕呼喚著,與孩子悸動的眼神互為輝映。拜訪露珠也是秋天孩子的最愛,他們以驚豔姿態找尋青綠小草上的露珠,接著靜靜觀看小露珠,口中哼著「秋精靈來訪,秋風輕輕吹,孩子迎風吹,徐徐涼風吹……」,清晨花園裡老師與孩子在大自然中優遊生活,在歌聲伴隨下穿梭過悠悠小徑回到教室。

  孩子的身體是一個「感覺器官」,像是一對大眼睛,將週遭環境人、事、物全然地吸入身體,儲存在內在器官中。這是孩子內在意志力主動地經感官將週遭環境的所見所聞,模仿而進入身體中儲存,然後再透過意志力展現在遊戲上。所以遊戲是孩子發自意志的自主行動,並以自己的情感想像呈現「活生生」的遊戲主題。這就是為什麼大人不應為小孩的遊戲訂主題的原因。孩子在重覆節奏的意志與模仿中,儲存了完整的圖像思考,這種意志自主的遊戲,正是華德福教育的「自由遊戲」。

  教室內到處有「秋仙子」足跡,「季節桌」上以金黃橘紅為主色調,有秋葉、稻穗、漩渦型串連秋色,壁櫃上方放置各種形狀的「豐收籃」,收集金黃大葉欖仁、清香白桂花、黃色環花、百里香 芭樂乾、檸檬乾、龍眼乾及四層手製柚子醬,桌上擺放當季鮮花。孩子進教室後自然跟老師擁抱道早安,接著安置好自己物品後,隨即陸續進入「自由遊戲」的工作,孩子運用自然材質的物品:木頭、松果、種子、手染布、木條、毛線、紙筒、貝殼等等,忙碌在其中。在重覆的遊戲中,漸漸形塑感官所吸收的圖像。老師則從容而富有節奏地為孩子們預備早茶或縫製用的玩具。秋日教室在充滿溫暖忙碌的氛圍中,被滋養著。

  人類為了使自己更富足,便從外在環境取用資源,加入自己的生活中。對由外而來的東西,若不能心懷感謝和尊敬,便無法真正使外來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感謝」或「敬虔」是人類與外面世界取得關聯的重要情感。

  自由遊戲後,大夥一起收拾玩具,並洗手佈置餐桌。接著大夥圍繞在餐桌前,老師點燃小蠟燭,請一位孩子以小蠟燭點燃餐桌中間的大蠟燭,這個儀式啟發孩子們對食物敬虔的態度,輕閉眼睛寧靜地唱著謝飯歌:大地供我們種植,太陽讓花結果實,感謝大地,感謝太陽,我們真心謝謝您,感謝大地,感謝太陽,我們真心謝謝您。」就這樣,大家在敬虔、喜悅的氛圍中用餐。早茶中有當季及孩子從家中帶來分享的水果,有些時候還有阿公阿媽親手摘種的水果當全班的早茶!

  對七歲前的孩子,環境的型態以「圓」是最適合的。「圓」溫柔的圍著孩子,有安定心靈作用,每天早晨孩子從晨頌圍圈中展開一天。

  老師以歌聲呼喚孩子排隊「小小仙童排排隊,小小仙童排隊哦!」,在晨頌中快樂唱著季節歌、季節詩、季節的律動,孩子在每天重覆中直接與季節連結,感受到大地的節奏與規律。


  純色經驗的水彩畫活動可以撥動孩子們的心,使他們的心能逐漸地甦醒,而不是被匆忙地催促長大。相對地這有助於孩子掌握自己的身體,使感官和四肢能更敏捷

晨頌時間過後,進入濕水彩畫活動。老師在教室正中央放置好一盆充滿天然花香的「潔淨水」,旁邊還有一條乾淨的小抹布。接著還有一束鮮花,幾位小天使娃娃陪伴在四周。此時老師拿起了木笛吹奏著「嗚~嗚~嗚~」的節奏,孩子們跟隨著笛聲有秩序地在地板上圍圈,並坐下來。俟孩子們的情緒都穩定下來後,一起哼唱著:「小小美麗水仙子,帶著七彩小天使,輕輕柔柔跳著舞,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孩子們口中哼著柔美的歌聲,隨後按順序有規律的拿著他們的水彩畫工具,先將手洗淨擦乾,接著領取濕畫布、水彩筆、抹布、紅精靈顏料、黃精靈顏料、藍精靈顏料及水精靈。並且有秩序的將所有工具放置在自己的位置,孩子們都知道先是紅精靈顏料、黃精靈顏料、藍精靈顏料,最後才是水精靈,而它們的位置是在濕畫布的上方。畫布的旁邊有一條摺長長的小抹布,抹布上方擺著水彩筆,所有的工具都有屬於它自己的位置,孩子們態度敬虔。若有人不小心將位置混淆了,孩子們也會互相提醒,並且等待那位孩子將工具擺在屬於它的位置上。當一切就序後,才會開始下一個動作。

  大家寧靜而溫柔唱著:「說故事的時候,我們坐在一起,今天要說什麼故事……」待孩子情緒穩定時,老師便會敘述著:當紅精靈、黃精靈、藍精靈和水精靈它們相遇時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每位孩子都全神貫注的聽著,即便是他們已經聽過許多次了,他們仍然可以讓自己全然的進入故事的情節裡,化身為故事當中的一角。說完故事時,孩子們總是意猶未盡的還想繼續聽。但是另一個更吸引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利用自己的身體與色彩相遇。孩子們興奮地拿起了水彩筆,開始了一場與色彩的經驗,當紅精靈遇上黃精靈、藍精靈遇上紅精靈、藍精靈遇上黃精靈、或者遇上了水精靈、還是三個精靈一起碰在一起,紅精靈太多,黃精靈太少,藍精靈尚未加入...................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27期》

 
top  
民國98年09月教養你我談 ■ 康素杏
 
   

終止手足戰爭•聰明爸媽一點靈

 
   

   「家」,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社會機構,不但是兄弟姊妹初次體驗嫉妒、互相較勁、角逐、爭寵、搶奪資源的地方,也同時是學習合作、分享、妥協、忍耐與共享資源的場所。

  當家裡正歡天喜地的迎接第二個孩子時,通常就是手足戰爭的開始。這是許多父母共同的惡夢,也是一場消耗精力的長期挑戰。當身為父母第一個孩子的幼兒面對弟妹的加入而感受威脅時,通常正值自我意識高漲的年紀(約2∼5歲)。此階段之幼兒要進階到合作、分享,通常得先經歷競爭、對立的階段。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歷經很多階段的學習,也會結交不同階段的同儕、建立友誼關係。但「血濃於水」的手足關係,比友誼更是親密和長久,其情感之微妙,可以「唇槍舌戰一觸即發、一日不見難掩想念」之情描述之,真是一種極為矛盾的關係。

  手足的競爭與衝突,是成長難以避免的經驗。一點星星之火即可燃起戰火,此時大人耳提面命的「相親相愛」原則,早就拋諸腦後。最後你爭我奪的結果,輕則推擠拌嘴,重則拳腳相向。為人父母面對手足戰爭時陷入兩難,要為大的說理則小的哭鬧耍賴;要護小的則大的心口不服,乾脆來個「通通有獎」,弄得兩敗俱傷才停止,但卻往往無法終止手足間的戰爭。

  孩子的世界就是一個小社會,「競爭」是社會化的一個必經過程,也可以有其正面意義。每個家庭中存在著的手足戰爭,其造因各有不同。為人父母必須先「透視」競爭背後真正的原因及動機,才能找出解決之道。

幼兒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當大人越忙時,就有越多化解不完的手足紛爭?孩子間的爭執有時只是「希望大人多注意自己一點」。尤其是當大人將注意力分散在其他事件或其他手足時,爭執的頻率相對提高。父母可觀察哪些時段或情境,手足爭執的頻率較高,再設法進行有效的預防。

幼兒想鞏固其在家中的地位

  當家中只有一個子女時,家人幾乎把所有的關注放在一個人身上。當哥哥姊姊的幼兒一下子被要求要長大、要分享其所有給弟妹,更要保護之。手足的出現無疑是搶走了原本只屬於自己的東西。因此為了要爭寵吃味或鞏固地位,就算不能明爭,也要暗鬥,反而常會造成大人對孩子行為的誤解。

幼兒在尋求認同感

  「尋求認同」是建立自信心的第一步,為幼兒帶來快樂。凡是做事做得最快和最好者,便能獲得父母和師長的認同與肯定。因此愛搶風頭、愛計較、愛競爭的心態,在大人的世界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更何況是孩子世界。在幼兒園的團體生活中因為有明確的規範和同儕的約束力,孩子知道應該如何遵循,所以不致於過度競爭。但在家中的手足競爭無疑是想要獲得家中成員的認同,只是錯用了方法。

成人態度很關鍵的

  當手足之間不斷出現爭執、競爭等情事,引發戰爭的導火線通常是家長不當的態度強化了競爭和製造敵意。大人在要求孩子和睦相處之前,應先檢視自己的態度是否在不自覺之下犯了下列的錯誤:

1.不當比較:「你看!人家弟弟都比你乖」、「哥哥在班上都考100分,哪像你」、「你一點都不可愛,隔壁的奶奶也說妹妹漂亮多了」,這種不當的比較雖然大多是無心的玩笑話,卻句句傷了孩子的心,而明嘲暗諷的比較心態最容易讓手足間產生敵意及壓力,小心戰爭隨時爆發。

2.不當增強:「小英最乖、最聽話,可以得到這個獎品」、「你今天沒有打弟弟,給你糖吃」、「你如果跑贏班上的第一名,爸爸就給你買腳踏車」,這些不具體及帶有賄賂的獎勵,甚至是煽動的語氣,增強了孩子不正確的價值觀與競爭心態,讓幼兒誤以認為只要爭取第一就可以獲得獎勵,父母不應該濫用。

3.不當威嚇:「你再這樣不乖,我就只愛妹妹不愛你了」,如果手足競爭的動機是為了引起注意或爭寵吃味,這樣的威嚇恐怕已經深深打擊孩子的心。他會以為自己在父母心中不重要,而另一個手足取代了自己的位子。不但沒有遏阻的作用,反而惡化了手足關係。

4.不平等的教養態度:常常看到父母不自覺的特別寵愛某一位子女,教養原則與態度明顯不公正。嚴重的甚至為了想要籠絡孩子的心,製造了手足間的嫌隙,例如:「哥哥壞壞,我們不要理他」、「媽媽買玩具給你,只有你有喔!不要告訴妹妹,不然你的玩具會被搶走」。孩子的心靈敏感,很容易感受到這種不公平的對待。若是如此,那父母又要如何要求孩子能公正地對待手足?

5.沒有良好的互動經驗手足之間因為年齡或性別的不同,遊戲的內容會有所差異,甚至很難玩得起來。這是勉強不來的,因此多多製造良好的互動經驗是相當重要的。對大孩子而言有當哥哥姊姊的成就感,對弟妹.............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25期》

 
top  
民國98年09月品格教育  ■ 吳淑玲
 
   
創造蘊涵品格教育的家庭生活∼孝順篇
 
   

被尊重的孩子,才知道與人相互尊重。孩子的一生,不要輸在品格的關鍵教育上。


品格生活,從身教做起  

哈佛大學精神醫學和醫學倫理學教授柯爾斯指出:「最具說服力的道德教材是大人的以身作則兒童親眼目睹大人如何生活,如何與他人相處及交談,我們的子女和學生才會慢慢累積大人所給的身教。」

當我們擔心孩子輸在人生起跑點,而辛苦地四處尋覓幼兒園或才藝班,甚至較好的居家環境的同時,引導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品格觀念,更是不可輕忽的事。

您暸解「孝順」的真義?  

  「孝順」指的是「侍奉父母,克盡孝道」,也就是孝敬親長,身體力行。擴大孝道範圍,不限於與自己一同生活的父母,更要敬愛父母的父母、祖先及年紀比我們大的長輩。

  《孝經》開宗明義提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以現代觀念而論,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好好做自己應做的事,讓工作有成就,彰顯父母教誨,成就自己終身志業,揚名後世,才是盡孝道的最終使命。

  然而一旦投入工作行列,忙碌有餘,時間不足,在優先順序上「侍奉父母」竟淪為最後的關注,也不會留意平常與父母相處時應有的態度。所以《倫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這意思是指,當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晚輩對長輩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為人父母者對親長盡孝道,若能更為和顏悅色,是為孩子的楷模。

和孩子一起釐清「孝順」的概念

1.什麼是「孝順」?


2.該對誰孝順?


3.怎麼做,才是孝順?


4.對爸爸媽媽的孝順,和對爺爺奶奶或其他親長的,有不一樣嗎?


5.你有看過或聽過別人的孝順事蹟嗎?


6.你最常做的孝順行為有…?

  會注意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少讓父母操心是孝順;能做好功課,主動收拾玩具,不成為父母的負擔,也是孝順。如果父母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那麼孩子常常唱歌、說故事給爸媽聽,其使開心就是年幼孩子表達孝順最好的行動表現了。

有品運動VS 消失的孝道

  98年6月政府正式推動「為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的「台灣有品運動」,期盼能成為新生活運動,深入生活每個層面。這項新生活運動包含「品德教育」、「藝術扎根」、「終身閱讀」及「環境永續」等4項計畫,從教育部建置的「台灣有品運動」專屬網站(http://tc.moe.gov.tw/)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其中「品德教育」在未來5年各級學校優先推動的德目分別是「尊重生命、孝親尊長、負責盡責、誠實信用和團隊合作」。

  正當我們樂見政府推動、全民關注品格好行為的同時,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也公布一項最新調查結果: 「逾8成的小學生認為品格比成績重要」。這結果很令人欣慰,顯示新生代孩子對於好品格行為的肯定,「但只有3成的小學生會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好品格」,原來國小學童「知道不等於做得到」。這些受訪者覺得自己已經做到的好品格,前5名依序是尊重、分享、合作、公德心、友愛;後5名依序是節制、順服、寬恕.............................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26期》

 
 
top  
民國98年09月幼兒健康 ■ 楊玉如
 
   
蔬果579,健康人人有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國人飲食型態日趨西化,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對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研究發現,國人飲食內容傾向高脂肪、高蛋白、少纖維。從衛生署公佈國人十大死因中就可發現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均為與飲食營養相關的慢性疾病。不當的飲食習慣成為國人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針對全球低蔬果攝取及疾病的相關性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有2635萬人的死亡原因是蔬果的攝取量不夠,如果每天能攝取600公克以上的蔬果,將可降低1.8%的全球疾病負荷,使心血管疾病降低31%、中風降低19%,對於降低肺癌、胃癌、食道癌等癌症的發生也有幫助。然而國人實際的蔬果攝取狀況又是如何呢?衛生署對國小學童的膳食營養狀況調查發現,學童蔬菜每天的攝取量為1.8份、水果1份;至於成人蔬菜每天的攝取量為3份、水果1份,若計算粗纖維攝取量平均為5.2公克,間接推算國人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超過15公克,低於衛生署建議攝取量。

  新鮮蔬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其中還有許多抗氧化的營養素,所以選擇蔬果時也應五顏六色多樣化才能吃到各種營養素。富含維生素C的有柑橘類、蕃石榴等,為抗氧化營養素。含有維生素B群中的葉酸較多者有綠葉蔬菜、青花菜、莢豆類、蘆筍等,可幫助體內同半胱胺酸代謝(註1),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具有鮮豔顏色的植物化合物,如西瓜、蕃茄等紅色食物含有茄紅素,對攝護腺有幫助。黃綠色蔬菜如玉米及綠色蔬菜,含有黃色素及玉米黃素(類胡蘿蔔素的一種),紫紅色食物如紅蘋果、葡萄、草莓含有花青素,有抗氧化,能力。橙色食物包括如胡蘿蔔、芒果、木瓜等,綠色食物如花椰菜、甘藍菜、洋蔥等含有硫化合物,為抗癌的營養素之ㄧ。此外蔬果所含的鉀,有控制血壓的功效。多吃蔬果確實可以減緩老化、抗自由基及抗氧化,促進身體健康,蔬果攝取的多寡和健康真是息息相關。因此自2000年起,美國疾病管制局開始推動每天應攝食五至九份之蔬菜水果,台灣癌症基金會自2004年起,推動「蔬果579 健康人人有」的健康改造運動,以推展全民健康與疾病防治。

               *蔬果五七九攝取量

對象

2-6歲
學齡前兒童

6歲以上學童少女及成年女性

青少年及
成年男性

每日蔬菜攝取量

3份

4份

5份

每日水果攝取量

2份

3份

4份

總份數

5份

7份

9份

  

  蔬果579指的不是種類,而是份數,每天要吃到五、七、九份,所謂蔬菜一份,是指生重100公克,相當於一碗生菜或是半碗熟菜。而水果一份,是指一顆拳頭般大小或是切好後約八分碗的份量。由於各種顏色的蔬果中富含多種維他命、礦物質、纖維及植物性化合物,因此吃蔬果時可遵循「彩虹原則」,每天都有藍、紫、綠、白、黃、橙、紅等不同色彩的蔬果做多變化地攝取。

如何輕鬆吃到蔬果五七九呢?

  有些人誤以為蔬果汁可以取代新鮮蔬果,其實除非是喝新鮮蔬果攪打不過濾、不加糖的蔬果汁,否則反而可能攝取過多的糖分及熱量,會減少有益健康的膳食纖維。所以並不建議經常以市售包裝果汁或蔬果汁取代新鮮蔬果。要做到蔬果五七九的目標,有下列的情形和對策:

一、外食族增加蔬果攝取的對策

  外食另一個的問題就是蔬果攝取不足,往往造成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的缺乏。在工作壓力大的情形下若能補充足夠維生素可應付身體消耗的需求,以下是外食族增加蔬果攝取的對策:

早餐:可以選擇有蔬菜、水果的三明治、漢堡或高纖蔬菜春捲,選擇中式的清粥小菜時一定要有一道蔬菜。選購便利商店的飯糰、麵包等產品時可多買一份生菜沙拉。

午餐或晚餐:
小吃:吃麵、米粉、飯等小吃時,要多點一份燙青菜或涼拌小黃瓜、海帶絲等,同時請老闆少放些肉醬或肉燥的滷汁,改用醬油及麻油為佐料,可減少油脂的攝取。


餐盒:現裝的餐盒可以另外多叫一份蔬菜,固定菜式的餐盒蔬菜比較少,不足一餐的量,可以自己準備一顆大蕃茄,或下一餐多吃些以補足一天的量。


中式:點菜時除點魚、肉等葷菜外,最好選擇有蔬菜的半葷素菜餚,如竹筍燒肉、彩椒雞片、芥蘭牛肉。三菜一湯時,一定要有一道蔬菜;五菜一湯時,就要有兩道蔬菜、兩道是有蔬菜做為配菜的主菜。若是在.............................

...................................................................................................................................《詳全文請參閱幼教資訊雜誌第226期》

 
 
top
 
 
 
Copyright c 2007 廣傳廣告企劃(股)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台中市西區精誠16街39號3F之一
Tel 886-4-23284332 Fax 886-4-23284341